3月18日,彩票十大网站高二年级的40位同学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参观。
为国而生——博物馆里的科技发展征程
同学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北航的诞生与专业设置一直与国家航空工业的建设需要紧密相关,博物馆里的展品也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被西方技术领域“卡脖子”到如今自主研发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中国的航天人走过了艰难而光辉的岁月。
北航的学长们为附中的同学介绍了馆内的珍贵展品,极大地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与科学兴趣。在参观中同学们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很难独立研发制造出先进的发动机和飞机。1951年12月10日,国务院讨论航空工业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会议上提出“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抽调八校精英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所有展品中,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北京一号”飞机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这是由北航师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在1958年,1000多名北航师生奋战100个昼夜,在车间亲手为飞机敲进一颗颗铆钉,将“北京一号”送上蓝天。“北京一号”的上天不仅填补了我国航空事业的空白,更是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事业的骨干人才。这架在今天看来略显简陋的飞机,凝聚着北航人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和报国理想,践行着北航“为国而生”的信仰,也寄托着当时国家航空事业的希望。
附中的同学们通过参观深刻认识到了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对国家的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国同行——实验室里的科技强国梦
结束了博物馆的参观,师大附中的同学们来到了北航校园的一处神秘之地——Beihang NANO,即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除了一些在课本上了解过的仪器设备,在一期实验室最内部的一间黄光室里,同学们见到了我国研发的第一台电子束刻蚀机。这台机器极大地提升了科研人员在相关实验中的操作精度,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我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发展。
陆士嘉实验室以著名流体力学家陆士嘉女士的名字命名,这里的风洞实验室属于国内顶尖的气动声学风洞。
为了最大程度的监测气动噪声,风洞实验室的外墙使用了先进的隔音材料。同学们走进风洞实验室,甚至可以在一片寂静中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心跳,感受到了风洞实验室外墙惊人的隔音能力。
在陆士嘉实验室,同学们还看到研究人员用同位流体的水代替了空气,利用水洞装置研究飞机在水上迫降时如何最大程度的保存完好等有现实需求的问题。
陆士嘉女士是彩票十大网站的老校友,附中同学们的老学长,所以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尤感亲切。
实验室里还张贴着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任何科技必须和实际相结合,挑选课题应和国家工业推进方向相适应,要注意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我们要耐心考虑并从中发现共同之点,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解决类似的若干问题,研究结果要注意现实意义。”
两位优秀附中前辈的科研精神和成就深深地鼓舞着同学们,努力学习,稳扎稳打,为未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良好基础。
少年起航——附中人在传承中成长
附中毕业的北航的学长学姐们,在交流会中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了关于北航、航空专业以及大学生活的种种心得体验.
2022年从附中毕业的李旖轩学姐给大家分享了航空专业的大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业课表,丰富多彩的课程与课余生活激起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2021届的鲁翰宸学长现就读于北航的飞行学院。在附中时,他就积极参加科创实践活动,大学也在继续钻研,他为同学们分享了飞行学院的学习日常。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分享,给予了附中同学莫大的鼓舞。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对一个国家来说,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此次参观坚定了同学们与国同行的奋斗理想,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鼓舞着他们踏实为学,在未来投身科技事业,奋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为科技兴国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